為持續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宿州市聚焦關鍵環節、創新工作方法,通過高位推動、網格管理、結構調整、科技賦能四大舉措,全面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
高位統籌聚合力,壓實責任抓整改。宿州市成立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指揮部,嚴格遵循“定區域、定職責、定人員、定任務、定考核”原則,建立市領導聯系包保機制,同時強化街道、社區屬地責任,確保各類污染問題整改落地見效。各重點行業監管部門堅決落實“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要求,主動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形成“上下一心、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織密四級網格網,聯動調度提質效。為實現環境監管無死角,宿州將環保工作從街道延伸至社區,構建“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責任制管理體系,達成“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監管目標。堅持“一日一會商、一周一調度、一月一約談”工作機制,加強對縣區、園區的督導力度,按程序開展約談與督辦,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同頻共振的防治工作體系。
調整能源結構,綠色項目顯雙效。在能源結構優化上,宿州市推動全市3家煤電企業加快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其中,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熔鹽儲熱項目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綠色低碳示范工程,并獲批國家發展改革“兩重”建設項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億元。該項目建成后,預計可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約1.28億度、減少碳排放約8.5萬噸,增加供熱能力220萬噸/年,年合計收益約4500萬元,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科技賦能治污,精準監測強支撐。宿州市不斷完善大氣現代化監測管控體系,整合常規站監測網絡、移動源天地車人監管、組分站與立體監測體系,持續提升全域覆蓋能力,實現移動源監管數字化突破與臭氧前體物溯源能力強化,進一步加強監測數據應用與“測管聯動”成效。先后引進中國環科院、中國環境總站等科研團隊,開展大氣重污染動態成因分析、顆粒物污染特征與來源解析及重點企業問題診斷等工作,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堅實技術支撐。目前,全市已實現233家單位自動監控聯網,自動在線數據傳輸有效率達9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