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德令哈,水綠天藍,艷陽高照。地處新能源產業區的三座聚光塔直刺蒼穹,光芒四射,已經成了柴達木新城——德令哈的新坐標;綿延二十多公里的發電場、數以萬計的光伏板,熠熠生輝,猶如一片藍色的海洋。這里不但已經成為德令哈一道耀眼的新風景,光伏、光熱發電的基地(di),還是奮進(jin)“一優兩高”重要的戰場……
“截至目前,德令哈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449兆瓦,其中,光伏1240兆瓦、光熱110兆瓦、風電99兆瓦;今年上半年累計發電8.42億千瓦時。隨著新能源發電、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不僅在當地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中發揮了四兩拔千斤的作用,還成了‘一優兩高’發展的‘領頭羊’。德令哈市在‘光熱之都’建(jian)設上又上一個新臺階。”市(shi)有關(guan)部門(men)工作人員介紹說。
德令哈市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3137小時,日照百分率80%以上,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7000兆焦/平方米,全市適合太陽能資源開發面積多達500平方公里以上,潛在光熱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高達15000兆瓦,發展風電、光伏、光熱新能源產業具有得天獨(du)厚的(de)優勢。
為使(shi)豐富的資源優勢盡快轉(zhuan)變成經濟強勢,多年來,德(de)令哈市(shi)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新(xin)能源產業、實(shi)施能源戰略轉(zhuan)換的機(ji)遇(yu)期(qi),雙眼(yan)緊盯風(feng)、光要效益,全力做(zuo)好引鳳筑巢大文章。
一方(fang)面,以(yi)開放促開發,以(yi)廣納四海的(de)胸(xiong)懷,你發財我發展(zhan)合作共(gong)贏(ying)的(de)理念,北上南下,堅持(chi)走出去與請(qing)進來(lai)、節會(hui)招商(shang)、以(yi)商(shang)招商(shang)等多種方(fang)式相結合,積極發揮歷(li)屆(jie)光熱(re)大(da)會(hui)參會(hui)人員(yuan)檔(dang)次高,覆(fu)蓋全國(guo)(guo)新(xin)(xin)能(neng)源(yuan)產業(ye)、科研院所,匯集(ji)最新(xin)(xin)新(xin)(xin)能(neng)源(yuan)研發最新(xin)(xin)成果,技(ji)術(shu)含量(liang)高、指導性強的(de)平臺優勢(shi),面向世界(jie)先進,國(guo)(guo)內(nei)一流企業(ye)招大(da)商(shang)、引強商(shang)。
另一(yi)方面,以(yi)國(guo)家級柴達木循環經濟(ji)實驗區四園之一(yi)——德令(ling)哈(ha)工(gong)業(ye)園為(wei)依托,揮灑大手筆(bi)持續加大基(ji)礎設施(shi)建設。不僅建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供水、供氣、供暖、通訊網絡,2座330千伏(fu)安匯集站,還(huan)配套建成了科技創新孵(fu)化基(ji)地、德令(ling)哈(ha)孵(fu)化基(ji)地、浙江工(gong)業(ye)園、德令(ling)哈(ha)500兆瓦國(guo)家光伏(fu)“領跑者(zhe)”基(ji)地,使(shi)新能(neng)(neng)源產(chan)業(ye)區建成面積迅速擴展到11平方公里。一(yi)座座標準化廠房的拔地而起(qi),為(wei)客(ke)商裝上設備就能(neng)(neng)生產(chan)創造了條件。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隨著中廣核、中控、大唐、國電、東方華路等新能源企業入駐德令哈,目前,全市新能源產業區光伏、風電、光熱發電、裝備制造企業已經達到25家。去年,隨著中廣核50兆瓦、中控50兆瓦光熱發電場、裝機容量99兆瓦尕海風電場的并網發電,德令哈市成為繼格爾木之后柴達木第二個裝機容量超過千兆瓦的光伏、光熱、風電新能源基地,在建設“光熱之都”的道路上連(lian)年上臺階,不(bu)斷譜寫新篇(pian)章(zhang)……
與此同時,為推動風(feng)光產業(ye)橫(heng)向拓展,縱向延伸,德(de)令(ling)哈(ha)以(yi)良好的“軟、硬(ying)”發展環境,“保姆式”全程服務,使德(de)令(ling)哈(ha)新能(neng)源(yuan)產業(ye)區再次成為廣大強勢企(qi)業(ye)投資創(chuang)業(ye)的熱土。隨(sui)著明(ming)(ming)陽(yang)、華(hua)匯(hui)、日晶光電(dian)、興明(ming)(ming)電(dian)纜等風(feng)電(dian)、光伏材料、裝備制(zhi)造(zao)企(qi)業(ye)落地德(de)令(ling)哈(ha),成功培(pei)育出青(qing)海(hai)明(ming)(ming)陽(yang)、海(hai)西華(hua)匯(hui)、興明(ming)(ming)電(dian)纜等一大批新能(neng)源(yuan)裝備制(zhi)造(zao)骨干企(qi)業(ye)。
隨著青海明陽500兆瓦風機整機、200兆瓦高倍聚光設備制造、深圳拓日500兆瓦晶體硅太陽能組件、博昱光伏逆變器、華匯風電塔筒生產線擴能改造、光伏支架鍍鋅生產線、青海盈天科技石墨烯鋰電池生產線、愛能森一期30萬噸儲熱熔鹽、青海日晶光電多晶硅、單晶硅、坩堝等新能源裝備制造等一大批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產,以及聚之源六氟磷酸鋰一期2000噸鋰電池生產線的即將竣工投產,形成1萬噸電線電纜、300兆瓦光伏組件、300兆瓦高原型風機制造、15萬套光熱鏡架、10萬噸(dun)鍍(du)鋅件、800套1.5—3兆瓦風力發(fa)電(dian)機(ji)組塔架等(deng)產(chan)品的生產(chan)能力。
建成光伏、光熱、風(feng)能(neng)(neng)發(fa)電(dian)(dian);單晶(jing)硅、多(duo)晶(jing)硅光(guang)伏板、光(guang)伏支架、晶(jing)體硅太(tai)陽能(neng)(neng)組件、光(guang)伏逆變器、高倍(bei)聚光(guang)設備(bei)制造(zao)(zao);風(feng)電(dian)(dian)塔(ta)筒—風(feng)能(neng)(neng)發(fa)電(dian)(dian)機制造(zao)(zao);碳酸(suan)鋰(li)、六(liu)氟磷(lin)酸(suan)鋰(li)—鋰(li)電(dian)(dian)池(chi)正負極材料—鋰(li)電(dian)(dian)池(chi)殼—石墨烯鋰(li)電(dian)(dian)池(chi)、六(liu)氟磷(lin)酸(suan)鋰(li)電(dian)(dian)池(chi)制造(zao)(zao),新(xin)能(neng)(neng)源發(fa)電(dian)(dian)、新(xin)能(neng)(neng)源汽車鋰(li)電(dian)(dian)池(chi)生(sheng)產首尾相(xiang)連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