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0評論 | 4803查看 | 2016-08-09 19:02:00
發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技術,重點加強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光熱發電、太陽能供熱制冷、大型先進風電機組、海上風電建設與運維、生物質發電供氣供熱及液體燃料等技術研發及應用。
CSPPLAZA光熱發電網訊: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
《規劃》強調(diao),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技術,重點加強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光熱發電、太陽能供熱制冷、大型先進風電機組、海上風電建設與運維、生物質發電供氣供熱及液體燃料等技術研發及應用。發展智能電網技術,重點加強特高壓輸電、柔性輸電、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與消納、電網與用戶互動、分布式能源以及能源互聯網和大容量儲能、能源微網等技術研發及應用。
《規劃》稱,要大力發(fa)展清(qing)潔低碳、安(an)全高(gao)效(xiao)的現代(dai)能(neng)(neng)(neng)源技術,支撐(cheng)能(neng)(neng)(neng)源結(jie)構優化調整和(he)溫(wen)(wen)室氣體減排,保障能(neng)(neng)(neng)源安(an)全,推進能(neng)(neng)(neng)源革命。發(fa)展煤(mei)炭清(qing)潔高(gao)效(xiao)利(li)用(yong)(yong)和(he)新型節能(neng)(neng)(neng)技術,重點加強(qiang)煤(mei)炭高(gao)效(xiao)發(fa)電、煤(mei)炭清(qing)潔轉化、燃煤(mei)二氧化碳捕集利(li)用(yong)(yong)封存、余熱(re)余壓深度回收(shou)利(li)用(yong)(yong)、淺層低溫(wen)(wen)地能(neng)(neng)(neng)開(kai)發(fa)利(li)用(yong)(yong)、新型節能(neng)(neng)(neng)電機(ji)、城鎮節能(neng)(neng)(neng)系統化集成、工業(ye)過程節能(neng)(neng)(neng)、能(neng)(neng)(neng)源梯級利(li)用(yong)(yong)、“互聯網+”節能(neng)(neng)(neng)、大型數據(ju)中心節能(neng)(neng)(neng)等(deng)技術研發(fa)及應(ying)用(yong)(yong)。開展太陽能光伏、太陽能熱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等技術方向的系統、部件、裝備、材料和平臺的研究。
《規(gui)劃(hua)》描繪了(le)未來五年科(ke)技(ji)(ji)創(chuang)新(xin)發展(zhan)的藍圖(tu),確立了(le)“十三五”科(ke)技(ji)(ji)創(chuang)新(xin)的總體目標。國(guo)家科(ke)技(ji)(ji)實(shi)力(li)(li)和(he)創(chuang)新(xin)能力(li)(li)大幅(fu)躍(yue)升,國(guo)家綜合創(chuang)新(xin)能力(li)(li)世界(jie)排名(ming)進(jin)入前15位,邁(mai)進(jin)創(chuang)新(xin)型國(guo)家行列;創(chuang)新(xin)驅動發展(zhan)成效(xiao)顯(xian)著(zhu),與(yu)2015年相比(bi),科(ke)技(ji)(ji)進(jin)步貢獻(xian)率從55.3%提高(gao)到60%,知識(shi)密(mi)集型服(fu)務業增(zeng)加值占國(guo)內生產總值的比(bi)例從15.6%提高(gao)到20%;科(ke)技(ji)(ji)創(chuang)新(xin)能力(li)(li)顯(xian)著(zhu)增(zeng)強,通(tong)過《專(zhuan)利合作條(tiao)約》(PCT)途徑提交的專(zhuan)利申請量(liang)比(bi)2015年翻一番,研(yan)發投入強度達到2.5%。
《規劃》提出建設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并從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系統布局高水平創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領的創新增長極、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建立現代創新治理結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總體要求。努力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規劃》圍繞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重點強化六方面的任務部署。一是圍繞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二是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三是圍繞拓展創新發展空間,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四是圍繞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五是圍繞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六是圍繞夯實創新的群眾和社會基礎,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