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海陽 | 1評論 | 5390查看 | 2015-04-24 14:08:22
“天然氣冷熱(re)電三聯(lian)供已是較為成熟的技術(shu),加(jia)上中海(hai)陽(yang)已經開(kai)發(fa)中試并將(jiang)在2015年大規(gui)模應用(yong)推廣(guang)的RCPV太陽(yang)能(neng)(neng)熱(re)電聯(lian)供技術(shu),將(jiang)是未來五到十(shi)年分布式能(neng)(neng)源(yuan)的線下(xia)絕配。” 在不久前(qian)召開(kai)的中國(guo)國(guo)際(ji)清(qing)潔(jie)能(neng)(neng)源(yuan)博覽(lan)會(hui)高(gao)峰論壇上,中海(hai)陽(yang)能(neng)(neng)源(yuan)集團董(dong)事長(chang)薛黎(li)明再次就能(neng)(neng)源(yuan)互(hu)(hu)聯(lian)網(wang)發(fa)聲,并認(ren)為清(qing)潔(jie)能(neng)(neng)源(yuan)中的天然氣與(yu)以太陽(yang)能(neng)(neng)發(fa)電為代表的分布式能(neng)(neng)源(yuan)完美融合(he),實現熱(re)電聯(lian)供,是現階段中國(guo)區域(yu)能(neng)(neng)源(yuan)互(hu)(hu)聯(lian)的現實選(xuan)擇(ze),可大力促進(jin)中國(guo)能(neng)(neng)源(yuan)互(hu)(hu)聯(lian)網(wang)的發(fa)展。
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所描述的能源互聯網美好前景,薛黎明表示相信并樂觀其成——在即將到來的時代,能源互聯網可以讓億萬人能夠在自己的家中、辦公室和工廠里生產綠色可再生能源,并將可再生能源轉換成二次能源,通過分布式采集和使用的交互形式,結合互聯網平臺技術,實現億萬人的實時能源互聯和共享。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談到,每一棟建筑都是能源消費體,同時還是能源生產者,兼具能源采集和消費雙重職能。“但從能源采集的角度來看,風能在集中區域建筑物上的使用基本不具備可行性,只有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陽能、清潔能源中的天然氣,才是最適合推廣應用的智能化分布式能源。”薛黎明說。
目前,在歐美地區尤其是以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基本上已經在絕大多數建筑物上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等小型可再生能源采集裝置,而德國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大規模推廣,除了具備強健的經濟基礎外,其大部分建筑物在設計過程中就充分統籌預留了使用太陽能等分布式能源的接口。但由于我國的國情和建筑物狀況不同,還無法直接套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現成模式。
“我們要在充分借鑒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的前提下,進行因地制宜的創新和變革,摸索和踐行適合我國國情的智能化分布式能源推廣應用方案。”薛黎明告訴記者,近十年來,中海陽一直在進行不斷的探索,2014年自主研發了太陽能融合應用領域中具備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的RCPV系統,通過光熱槽式聚光鏡與高性能光伏電池組件相結合,構成“反射型聚光太陽能熱電聯供”系列設備,不僅成倍增加了高效電池組件所接收的光強,還同步提升了光電轉換效率;另一方面,倍率聚光所生成的熱量在導熱降溫的同時產生中溫熱水。這就是中海陽太陽能熱電聯供系統形成的基本脈絡。
薛黎明表示,為了克服太陽能的時效性和能流密度低等局限性,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組合顯得非常必要,而清潔能源中的天然氣與太陽能完美融合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公眾對能源的本源需求并不復雜,簡而言之就是冷、熱、電、氣,如果把能源采集和消費聯動起來,并能從本質上優化而不是破壞人類未來的生存時空,就會讓能源變得更加智慧。未來的區域能源互聯應用,乃至全球能源互聯也是要在人類對能源本源需求的基石上穩健依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