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CSPPLAZA | 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1評論 | 5508查看 | 2014-12-25 17:15:00
我國首本探(tan)討聚光儲熱型太陽(yang)能技(ji)術(shu)在(zai)西部開發(fa)中推(tui)廣(guang)應用的(de)獨(du)特價值的(de)書籍正式(shi)出版發(fa)行
CSPPLAZA光熱發電網報道:日前,由中科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謝中立和章文揚博士主筆撰寫的《蜀道上青天:一條解決中國能源與環保問題的途徑》一書正式出版發行,這是
我(wo)國第一本從中國能源(yuan)革命和西部大開發(fa)的獨(du)特角(jiao)度,探討(tao)聚光儲(chu)熱型(xing)太陽能(neng)技術(shu)的(de)應用價值的(de)著(zhu)作,該書(shu)的(de)發行,對(dui)中國光熱發電技術(shu)的(de)普及推廣和(he)利用有(you)重要意(yi)義。
在這本約36萬字的著作中,作者分八大章節詳細介紹了光熱發電技術在未來中國的能源革命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所應起到的重要作用。作者認為,以聚光儲熱為主,以風電、光伏、水電與生物能為輔的可再生能源組合估計將可以在40到50年之內全面取代化石能源。對中國而言,應利用光熱技術全力開發光照資源較好的西部地區。明日的西部不僅有能源與工業力量,連農業也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包括主糧在內。
該書拋出的(de)觀點認為,聚光(guang)儲(chu)熱會是(shi)(shi)西部大開發(fa)的(de)持久動(dong)力(li)。“回顧(gu)工業革命(ming),歷史學家說革命(ming)動(dong)力(li)是(shi)(shi)來自生(sheng)(sheng)產力(li)與生(sheng)(sheng)產方(fang)式的(de)改變。其(qi)實,追根(gen)究底在這些變革背后,真正的(de)動(dong)力(li)是(shi)(shi)能(neng)(neng)源(yuan),是(shi)(shi)化石能(neng)(neng)源(yuan)打造了(le)現代經(jing)濟與現代社(she)會。動(dong)力(li)最好(hao)是(shi)(shi)出自底盤(pan),底盤(pan)就(jiu)是(shi)(shi)能(neng)(neng)源(yuan)。西部開發(fa)需要先發(fa)展新能(neng)(neng)源(yuan),再(zai)以新能(neng)(neng)源(yuan)作(zuo)開發(fa)動(dong)力(li)。“聚光(guang)儲(chu)熱”就(jiu)是(shi)(shi)最好(hao)的(de)底盤(pan)動(dong)力(li),既清潔也可再(zai)生(sheng)(sheng),并且應該是(shi)(shi)沒有比太陽能(neng)(neng)更(geng)龐大與更(geng)持久的(de)動(dong)力(li)了(le)。”本書如是(shi)(shi)闡述(shu)道。
在作者設想的藍圖中,利用聚光儲熱技術并輔以其它可再生能源即可滿足西部地區對電能和熱能的需求,有了電能和熱能,就可以對西部沙漠進行改造,在充足的新能源支持下,輔以其它技術手段,西部地區會有自己的工業與農業,在生活必需物品上也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作者認為,“現代經濟、現代社會都是化石能源時代的產物,而基于新能源時代的西部社會發展會有自己發展的模式。”
對于中國西部缺水的荒漠地區,如何解決農業生產是一大難題。本書中提到的農業解決方案借鑒了澳大利亞Sundrop沙漠農場等類似的設計理念, 即利用聚光集熱儲熱技術供應電力和熱源,利用海水淡化等供應水源,利用大棚溫室栽培技術種植農作物。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則可采用雨水收集等方式滿足對水的需求。對于工業生產,也可以采用類似的大棚技術。這也是作者所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核心科技,即以光熱為動力,以大棚和熱網技術為途徑,最終發展成為可持久的西部生活方式。
本書提出的這一設想在作者眼中并非不切實際。在其提出的西部太陽能資源總體開發計劃中是如是描述的,“在西部20萬平方公里的可開發土地上,一半做聚光/工業大棚,一半做農業大棚,聚光所得高溫經儲熱、熱網、換熱后發電、供熱給工業生產,最后匯集供熱給農業大棚。可將占地劃分為一千個小縣,每個縣有大棚區200平方公里,有自己的工業農業和住宅區。而其能源則全部來自以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電能可輸送至更多負荷區消耗,熱能則就地消納。”
基于上述設想,中國西部地區有望重生成為新的經濟活躍區,這對緩解東部地區人口密度過大,承載力不堪重負的現狀將起到重要緩解作用,更無需置疑的是,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整個中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層面的利好影響都十分巨大,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仍然在于首先解決能源這一核心問題。作者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的開發時間約為50年。
聚光儲熱借“聚”與“儲”使得太陽能應用能做到移時與可調,在熱電聯供安排下可以全面替換化石能源。能源革命以美國為例,最大阻力是現代經濟,人們有延續現代文明的慣性與惰性。中國則需要“西聚”即開發西部與建設“聚光儲熱”。在龐大持久的太陽高溫熱能支持下,“西聚”還有賴有遠見智慧的政治家與科學家領導才有成功希望,西部未來作為中國能源中心也將會有自己的農業、工業與一種可持久的生活方式。
本書提出了一種在常人看來近乎夢幻般的設想,而作者則給這個設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和實例舉證,以試圖證明這樣一種設想的可行性。在這樣一個設想中,光熱技術是實現這一設想的根基,通讀此書,您可能會對光熱技術的應用有更深層的理解和認知,也可能會對作者提出的這一大膽設想拍手稱快。作者則期望更多社會各界人士能夠通過此書,更多地鼓勵和支持聚光儲熱太陽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附:欲獲得此書,請點擊鏈接: